返回主頁

安泰紡業:三十年堅守創新,織就中國腈綸紗線「高光時刻」

安泰紡業:三十年堅守創新,織就中國腈綸紗線「高光時刻」
李偉,市場部經理
25/06/22

清晨的陽光透過張家港安泰紡業辦公樓的玻璃窗,灑在市場部經理李雄攤開的行業報告上。「黃廠,你看這份最新數據,」他指著圖表抬頭,對面的生產部廠長黃衛國剛從車間巡檢回來,藍色工裝袖口還沾著些許棉絮,「2025年全球有光腈綸紗市場規模要破50億美元了,運動服飾領域對吸濕排汗、抗菌功能的需求增速超12%。咱們一季度的功能性腈綸紗訂單,同比增長了35%,果然踩準了節奏。」

黃衛國湊近屏幕,手指劃過「純腈綸色紗市場規模150億元」的預測數字,眼角的笑紋裡藏著三十年紡織人的底氣:「這得歸功於咱們那條原液著色生產線。三年前你頂著壓力拍板引進技術時,多少人說『老廠搞什麼新花樣』,現在呢?色牢度4 - 5級,光澤度85度,完全達到國際標準,上個月歐洲客戶來驗廠,摸著手感就說『這比意大利的紗線還亮』。」

1993年從張家港一家小紗廠起步,安泰紡業用三十年時間成長為長三角腈綸紗線領域的隱形冠軍。當國內多數企業還在拼低價時,安泰早在十年前就組建了專項研發團隊,瞄準「差別化、功能化」這條難走的路。「當時市場上純色紗佔主流,但我們預判到色紗會是趨勢,」李雄回憶道,「尤其是紡織新聞裡提到的腈棉混紡色紗,2025年規模要破百億,年增速12.5%,咱們現在的有色腈綸條產品,已經佔全國高端市場的18%份額,客戶包括好幾家上市公司家紡品牌。」

車間裡,五條智能化生產線正高速運轉,DCS控制系統的屏幕上跳動著實時能耗數據。黃衛國掏出手機展示對比圖:「這是改造前的老線,每噸紗耗電850度;升級後現在穩定在748度,正好符合新聞裡說的『智能制造改造能耗降低12%』。更關鍵的是原液著色技術,省去了傳統染整環節,每噸紗能減少35%碳排放,上個月剛通過SGS的綠色認證,中東客戶直接追加了2000噸訂單。」

在原料創新上,安泰同樣走在行業前列。生物基丙烯腈製備技術產業化的消息傳來時,黃衛國的團隊已經和江南大學合作了兩年。「我們用玉米澱粉衍生的生物基原料做實驗,現在再生原料佔比已經從3%提到了6%,明年目標是8%,」他指著實驗室裡的樣品架,「你看這款抗菌腈綸紗,加了納米銀離子,抑菌率99%,專門供給做戶外衝鋒衣的品牌,今年一季度就賣了800噸。」

面對行業「產能西遷」的趨勢,安泰選擇了「扎根長三角、輻射中西部」的策略。「我們在張家港的基地靠近港口,物流成本低,而且三十年積累的技術工人和供應鏈體系是核心優勢,」李雄解釋道,「但也在湖北合作了原料基地,利用當地電費優惠降低成本,兩條腿走路更穩。」如今,安泰的產品不僅覆蓋國內30多個省市,還出口東盟、中東等新興市場,今年前五月出口額同比增長22%,正好契合新聞中「東盟需求年增速8%」的趨勢。

從最初的單一腈綸紗生產,到如今形成腈綸紗、腈綸條、有色腈綸條、花式紗線四大產品線,安泰的祕訣藏在黃衛國辦公室牆上的一句話裡:「做紗線,要像繡花一樣精細。」去年冬天,北方某軍工企業急需一種耐低溫 - 30℃的導電腈綸紗,黃衛國帶著團隊連續三天泡在車間,調整牽伸倍數和混紡比例,最終按時交付的樣品讓對方工程師感嘆:「沒想到民營企業能做出軍工級的精度。」

談及未來,李雄翻開新的規劃書:「新聞裡說2030年行業差別化率要到55%,我們的目標是60%。下一步要加大阻燃、遠紅外發熱等功能性紗線的研發,還要拓展碳纖維混紡的輕量化面料,爭取三年內把再生腈綸佔比提到12%。」窗外,長江貨輪鳴笛而過,載著安泰紡業的紗線駛向全球市場——這家從張家港走出的紡織企業,正用三十年的堅守與創新,在腈綸紗線的賽道上,織就屬於中國紡織的「高光時刻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