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泰紡業:綠色創新雙驅動,三十載腈綸專家織就行業新標桿

午後的陽光透過張家港安泰紡業辦公樓的玻璃窗,在會議室長桌上投下斑駁的光影。市場部經理李雄指尖劃過一份剛列印好的行業報告,抬頭看向對面的生產部廠長黃偉:“老黃,你看盛虹印染剛推出的全流程無氟方案,還有上海潔宜康在功能紡織品上的動作,這股‘綠色+創新’的風,咱們得跟上。”
黃偉放下手中的腈綸條樣品,指腹摩挲著那抹均勻的靛藍色:“你說的沒錯。上周車間剛完成第三套低鹽染色設備的調試,現在這批有色腈綸條的COD排放比去年降了18%,色牢度反而提升到4.5級以上。昨天浙江那家戶外品牌還打電話來,說我們的環保腈綸條比他們之前用的進口貨成本低12%,但耐光性一點不差。”
這場對話背後,是安泰紡業三十餘載深耕紡織行業的底氣。1993年在張家港這片紡織熱土紮根時,這家企業就以腈綸紗線為起點,從最初的單一產品線,逐步發展為覆蓋腈綸紗、腈綸條、有色腈綸條及花式紗線的綜合性供應商。如今走進其佔地80畝的生產基地,智能化絡筒機與傳統捻線工藝在車間裡和諧共生,年產能超8000噸的生產線,早已成為華東地區腈綸製品的重要供應樞紐。
“不只是環保,國際市場的風向也得盯緊。”李雄翻到報告裡下半年展會資訊那頁,“7月紐約面料展、8月聖保羅紡織展,這兩個場子我們連續參加五年了,今年的重點得放在‘可持續花式紗線’上。”他拿起一團嵌著再生纖維的圈圈紗,“去年歐美客戶就反饋,消費者越來越在意紗線的‘故事感’,比如是不是用了環保染料,有沒有創新結構。我們研發部剛出的這款‘雲絮紗’,用腈綸和再生聚酯混紡,既有腈綸的蓬鬆保暖,又能通過特殊捻度做出立體紋理,樣品已經寄給紐約的合作商了。”
黃偉接過紗線揉了揉,眼裡帶著生產人的嚴謹:“要說創新,咱們的‘彩虹條’技術才算真本事。傳統腈綸條染色得先紡後染,損耗率高還容易有色差,我們改成原液著色工藝,在熔體階段就注入色母粒,一次成型就能做出漸變、段彩效果。上個月給深圳那家設計師品牌做的‘極光條’,他們直接拿去做了2026春夏系列的主打面料,訂單量比上季翻了一倍。”
這樣的技術突破,源於安泰紡業對研發的持續投入。在公司的技術中心,十餘名紡織工程師常年與江南大學紡織研究所合作,針對腈綸材料的改性、功能性後整理等課題開展攻關。去年推出的抗菌腈綸紗,正是通過在纖維中植入奈米銀離子,讓成品織物具備持續抑菌效果,目前已成為多家嬰幼兒服飾品牌的指定用料。
“從1993年給本地毛紡廠供基礎腈綸紗,到現在給國際品牌做定制化花式紗線,這三十年我們只做了一件事——把腈綸玩透。”李雄望著窗外廠區裡飄揚的廠旗,語氣裡帶著自豪,“下個月紐約展,我們不僅要帶產品,還要把‘原液著色腈綸條’的生產工藝流程做成VR展示,讓客戶親眼看看,中國紡織企業是怎麼用技術創新,把‘綠色’和‘時尚’擰成一股繩的。”
會議室的時鐘指向三點,黃偉起身準備回車間:“那我讓質檢部把發往巴西的那批抗起球腈綸紗再抽查一遍,聖保羅展的樣品可不能出岔子。”李雄笑著點頭,目光落回那份行業報告上,在“綠色變革”四個字旁輕輕畫了個圈——那裡,藏著安泰紡業下一個三十年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