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泰紡業:原液著色技術破解環保難題,孔雀藍腈綸條敲開東盟市場大門

初秋的張家港,陽光透過安泰紡業生產車間的高窗,灑在一卷卷色彩明快的腈綸條上。生產部黃廠長正盯著剛下線的孔雀藍腈綸條,手裡拿著色牢度檢測儀,「4.5級,穩定!」他抬頭對身旁的市場部經理李雄笑了笑,「這批次給東盟客戶的樣品,應該能讓他們滿意了。」
李雄指尖劃過腈綸條細膩的紋理,想起三天前與東南亞某知名家紡品牌採購總監的視頻會議。「我們需要更豐富的色彩選擇,更重要的是,生產過程必須符合歐盟環保標準,染整環節的碳排放要降下來。」客戶的需求清晰而迫切,而這恰好是安泰紡業近年來深耕的方向。作為1993年就在張家港紮根的腈綸領域老兵,這家從單一腈綸紗生產起家的企業,如今已成長為涵蓋腈綸紗、腈綸條、有色腈綸條及花式紗線的綜合供應商,而原液著色技術的突破,正是他們撬開新興市場的「金鑰匙」。
「還記得五年前我們剛啟動原液著色研發時,車間裡堆著上百種失敗的色母粒配方嗎?」黃廠長的聲音把思緒拉回2018年。那時傳統染色工藝耗水量大、色牢度不穩定的問題日益凸顯,而行業新聞裡「國內企業突破原液著色技術」的消息,讓安泰團隊敏銳嗅到了機遇。「當時我們就判斷,環保型腈綸一定會成為主流。」黃廠長回憶,團隊一頭紮進實驗室,從色母粒分散性到紡絲溫度控制,逐個攻克技術難關。如今,安泰的環保型腈綸已能穩定生產48種色譜,色牢度達4-5級,更重要的是,相比傳統染色工藝節水76%——這個數據,正是李雄在與東盟客戶溝通時最有底氣的「綠色名片」。
市場的變化總在印證前瞻佈局的價值。李雄翻開最新的出口數據報表,長三角地區作為全國腈綸產能核心(占比62%),安泰依托張家港的產業集群優勢,早已建立起從原料到成品的高效供應鏈。但他也注意到,新聞裡提到「中西部省份憑藉電費優惠吸引產能西遷,新建項目噸成本可降低800元」。「我們不盲目跟風搬遷,而是通過技術升級消化成本壓力。」李雄解釋,比如將原液著色技術與智能化紡絲設備結合,生產效率提升20%,單位能耗反而下降15%,「這樣一來,即便面對中西部的成本優勢,我們在長三角的基地依然能保持競爭力。」
更深遠的佈局藏在產品結構裡。2023年行業差別化率35%,而2030年預計提升至55%,阻燃、抗菌、導電等功能性產品成為研發重點——這組數據早已被安泰寫進戰略規劃。在車間另一側的功能性紗線試驗區,黃廠長拿起一卷灰黑色腈綸紗:「這是我們剛開發的抗菌阻燃腈綸,用在酒店家紡和防護服上,已經通過了歐盟OEKO-TEX®認證。」他透露,這類功能性產品的訂單占比正以每年12%的速度增長,而花式紗線車間裡,結合原液著色技術的段染、竹節紗,更是成為設計師品牌的「新寵」。
當「循環經濟」成為行業熱詞,安泰的動作同樣迅速。新聞提到「再生腈綸占比有望從3%提升至12%,推動行業碳排放強度下降18%」,而安泰正是國內首批完成再生腈綸中試產線佈局的12家頭部企業之一。「我們用回收的PET瓶片製成再生腈綸原料,再通過原液著色直接紡出有色紗線,整個過程幾乎零污水排放。」黃廠長指著一條正在調試的生產線,「這條線下個月投產,屆時再生腈綸產能將占我們總產量的15%,比行業目標還高出3個百分點。」
說話間,李雄的手機響了,是東盟客戶的回復:「樣品測試通過!下個月先下200噸訂單,重點要孔雀藍、橄欖綠這兩個色系。」掛了電話,他望向車間外的長江,江面貨輪往來不息。從1993年第一縷腈綸紗下線,到如今產品遠銷東盟、中東等新興市場(這些地區需求正以8%的年增速增長),安泰紡業的30年,恰是中國腈綸行業從規模擴張到高質量發展的縮影。
「下一步,我們要把原液著色技術的碳排放優勢再放大。」黃廠長的目光落在車間牆上的標語——「讓每一根紗線都帶著綠色溫度」。新聞裡說「2025年原液著色技術可減少染整環節碳排放35%」,而安泰的目標是,在2026年將這一數字提升到40%。陽光再次掠過那些色彩斑斕的腈綸條,彷彿能看到它們未來變成東南亞家庭的窗簾、中東市場的地毯,帶著張家港的匠心與綠色承諾,走向更廣闊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