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泰紡業:AI「智慧引擎」驅動生產革新,小批量快交付搶占紡織市場先機

七月的張家港,暑氣漸盛,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裡卻透著一股與時節相契的「熱度」——智能化生產線上,一卷卷色澤鮮亮的有色腈綸條正通過AI質檢系統,數據實時傳輸到中控螢幕;隔壁的花式紗線車間,幾名技術員圍著新調試的花型設計軟體討論參數,螢幕上跳動的圖案是剛接到的某頭部服裝品牌秋季訂單需求。這場忙碌的景象,要從市場部經理李雄帶回的一份「行業信號」說起。
「廣州的人工智能大會真是開了眼界。」7月中旬,剛從2025首屆中國紡織服裝人工智能大會歸來的李雄,一回公司就直奔生產部,手裡攥著厚厚一疊會議筆記。「現在行業都在談『智慧引擎』,AI不僅能優化生產,更能精準捕捉市場需求——你看這組數據,SW紡織製造指數最近兩周連續跑贏大盤,7月4日到11日漲了2.3%,11日到18日又漲了2.4%,說明下游製造端的需求正在加速釋放,而且客戶要的不只是『量』,更是『新』和『快』。」
生產部黃廠接過筆記,指尖劃過「小批量、多花色、快交付」幾個關鍵詞,眼神一亮:「這不正是我們有色腈綸條和花式紗線的主場?」作為在紡織行業摸爬滾打了32年的「老兵」,安泰紡業自1993年在張家港建廠起,就深耕腈綸系列產品,從最初的基礎腈綸紗、腈綸條,到後來研發的有色腈綸條、花式紗線,每一步都踩準了市場需求的節奏。黃廠記得,十年前市場還在追求「大規模、低成本」,而現在,隨著消費個性化升級,服裝品牌越來越青睞能直接用於生產的預染色腈綸條(省去下游染色環節,更環保高效),以及能做出立體肌理、漸變色彩的花式紗線,「客戶上週剛反饋,秋季新款需要12種漸變紫的腈綸條,傳統配色至少要一周打樣,現在用我們新上的AI配色系統,兩天就出了樣,對方當場就簽了50噸訂單。」
這背後,是安泰紡業對「AI+紡織」趨勢的敏銳布局。去年底,公司就聯合高校研發團隊,將人工智慧技術引入生產全流程:在原料配比環節,AI算法根據不同批次腈綸原料的特性自動調整配方,讓腈綸紗的強力指標穩定性提升15%;在有色腈綸條生產中,機器視覺系統實時檢測色差,配合智能調色設備,將色牢度控制在4級以上(遠超行業平均的3.5級);而花式紗線的花型設計,更是通過AI學習近五年流行趨勢數據庫,能快速生成符合季節主題的紋路方案,「以前設計師畫一個提花花型要三天,現在AI輔助設計,兩小時就能出三個備選方案,生產端再通過柔性生產線快速切換,小批量訂單也能做到『7天交付』。」黃廠指著車間裡正在運轉的智能落紗機,語氣裡帶著自豪,「這套系統上線半年,我們的花式紗線訂單量同比增長了30%,不少老客戶說,用我們的紗線做出來的衣服,在終端市場『回頭率』都高了不少。」
市場的反饋也印證了這一策略的精準。李雄翻出近期的客戶溝通記錄:「華東地區的一家童裝品牌,原來只用基礎腈綸紗,今年看到我們的『彩虹段染腈綸條』,立刻追加了夏季新款訂單,說這種自帶漸變色彩的紗線,能讓童裝更活潑,還省去了後期印花工序;還有做家居家紡的客戶,對我們的『圈圈花式紗』特別感興趣,這種紗線織出來的毛毯蓬鬆度高,保暖性比普通腈綸紗好20%,正好趕上秋冬家紡採購旺季。」他笑稱,自己現在每週都會研究SW紡織製造指數的細分數據,「指數連續跑贏,說明整個製造端的活力在恢復,而我們要做的,就是用更智能的生產、更豐富的產品,給下游客戶『添把火』。」
從1993年的小作坊到如今擁有三條智能化生產線、年產能超萬噸的腈綸紗線供應商,安泰紡業的32年,正是中國紡織行業從「規模驅動」向「質量驅動」轉型的縮影。黃廠還記得創業初期,廠裡只有幾台老舊的紡紗機,靠人工配比原料,「那時候客戶要一種顏色,我們得調上十幾次染料;現在,AI系統能精準到0.1克的色粉用量,生產效率提上來了,環保指標也降下去了——有色腈綸條的節水率比傳統染色工藝高40%,這也是現在品牌客戶越來越看重的『綠色競爭力』。」
眼下,車間裡的智能看板上,「秋季訂單完成率」的數字還在不斷跳動。李雄和黃廠站在看板前,討論著下一輪技術升級計劃——引入AI預測系統,根據歷史訂單數據和流行趨勢,提前三個月儲備熱門色系的腈綸條。「人工智能大會上說,未來紡織行業的競爭,是『數據+技術+產品』的競爭。」李雄望著窗外廠區裡飄揚的廠旗,「我們從張家港出發,守著腈綸這個『老本行』,但腦子不能『老』。下一個30年,安泰要做的,就是用更智能的紗線,織出紡織行業的新光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