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頁

安泰紡業:原液著色技術引領紡織業綠色革命,32年腈綸深耕交出「順勢而為」答卷

安泰紡業:原液著色技術引領紡織業綠色革命,32年腈綸深耕交出「順勢而為」答卷
李偉,市場部經理
25/07/21

2025年盛夏,紡織行業的目光正聚焦於一場靜悄悄的「綠色革命」——原液著色技術的產業化浪潮。當河北艾科瑞纖維有限公司於7月15日正式授權原液著色腈綸黑色纖維製備方法的消息傳開時,江蘇張家港的安泰紡業生產車間裡,生產部黃廠長正盯著顯示屏上跳動的工藝參數,對身旁的技術員叮囑:「這批新調試的原液著色腈綸條,色牢度測試數據再複核一遍,客戶等著用在高端運動服飾的毛圈布上呢。」不遠處的辦公樓裡,市場部經理李雄剛掛斷與浙江家紡客戶的視頻電話,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對方的需求:「8月起,原液著色腈綸紗訂單量增加30%,要求色彩批次穩定性誤差控制在△E≤1.5。」這場由技術創新與環保需求共同驅動的行業變革中,成立於1993年的安泰紡業,正以三十餘載的腈綸領域深耕經驗,交出一份「順勢而為」的答卷。

「三年前我們就預判到,『減碳』會從政策要求變成市場剛需。」李雄翻出2022年的行業趨勢報告,泛黃的紙頁上圈著一行字:「傳統染整環節碳排放占紡織業總排放的28%,原液著色技術可從源頭減少染料使用與廢水排放。」彼時,安泰紡業的有色腈綸條已佔據華東市場20%的份額,但依賴後道染色的傳統工藝始終存在瓶頸——色彩均勻性不足、批次差異大,更重要的是,每噸產品的染整環節碳排放高達1.2噸。「客戶開始問『你們的有色纖維碳足跡是多少』,這不是選擇題,是生存題。」李雄回憶,2023年初,他帶著市場調研數據走進黃廠長的辦公室,兩人在生產車間蹲了半個月,最終在公司年度戰略會上拍板:將原液著色技術作為腈綸條、腈綸紗產品線的核心升級方向。

「最難的是平衡『技術領先』與『成本可控』。」黃廠長站在新落成的原液著色中試車間裡,指著一台正在運轉的螺桿擠出機介紹,「傳統腈綸條生產是『紡絲後染色』,而原液著色要在紡絲前就將色母粒均勻混入紡絲液,這對螺桿的混煉精度、溫度控制要求極高。」為了攻克這一難題,安泰紡業聯合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組建專項組,耗時18個月研發出「梯度溫控混煉工藝」,將色母粒分散均勻度提升至98.7%,色牢度達到ISO 105標準的4-5級。2024年底,當行業還在討論「原液著色技術中試難點」時,安泰紡業的首條年產5000噸原液著色腈綸條生產線已通過環保驗收,成為華東地區少數實現原液著色腈綸規模化生產的企業之一。

如今,走進安泰紡業的原料倉庫,傳統染料桶早已被一排排密封的色母粒取代。「以前染整車間每天要處理800噸染色廢水,現在原液著色工藝幾乎零廢水排放。」黃廠長算過一筆帳:採用原液著色技術後,每噸有色腈綸條的碳排放從1.2噸降至0.42噸,恰好契合行業「減碳35%」的目標,而色彩批次穩定性提升,讓下游客戶的產品合格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。這種「環保+品質」的雙重優勢,正讓安泰紡業的產品快速滲透高端市場——浙江某頭部家紡品牌將其原液著色腈綸紗用於嬰幼兒毛毯,山東針織企業用其有色腈綸條開發戶外抓絨衣面料,連往年依賴進口的韓國客商,今年也簽下了2000噸的年度訂單。

「從1993年用第一台腈綸紡絲機拉出『張家港第一縷腈綸條』,到現在成為原液著色技術的踐行者,安泰紡業的32年,就是跟著行業需求走、盯著技術前沿跑的32年。」李雄望著廠區裡那棵1993年建廠時種下的香樟樹,枝葉早已亭亭如蓋。眼下,他和黃廠的團隊正忙著調試第二條原液著色產線,目標是將產能提升至1.2萬噸/年,「行業說12家頭部企業完成中試,我們想做那個『從中試跑向產業化』的領跑者——畢竟,讓每一根腈綸條都帶著『綠色基因』,這才是紡織人給時代的交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