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頁

安泰紡業:AI「智慧引擎」驅動32年紡織老兵領跑行業變局

安泰紡業:AI「智慧引擎」驅動32年紡織老兵領跑行業變局
李偉,市場部經理
25/07/25

(場景:2025年7月中旬,江蘇張家港安泰紡業的智能化生產車間裡,生產部經理黃廠正盯著中控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,屏幕上「有色腈綸條3號生產線色準誤差≤0.5%」的綠色標識格外醒目。這時,市場部經理李雄拿著一份剛從廣州帶回的會議資料走進來,兩人的對話揭開了這家紮根行業32年的紡織企業如何在變局中持續領跑的故事。)

「黃廠,剛從廣州的人工智能大會回來,最大的感受是:紡織行業的『智慧引擎』真的轉起來了。」李雄把會議手冊放在操作台上,指著其中一頁,「你看,現在下游品牌都在談『柔性生產』『快速響應』,咱們上半年推出的『AI調色+小批量定制』有色腈綸條,正好踩中了這個風口。」

黃廠笑著點頭,指尖在屏幕上劃出一條曲線:「可不是嘛。就拿上週給日播時尚趕的那批花式紗線訂單來說,以前人工調色至少要3天打樣,現在AI系統根據他們給的色卡數據,2小時就能生成最優工藝參數,3號生產線24小時連軸轉,3天就完成了500公斤的小批量交付。」他頓了頓,語氣裡帶著技術人的自豪,「這放在十年前不敢想——1993年咱們剛建廠時,腈綸條調色全靠老師傅『看色憑眼、配比憑經驗』,現在車間裡20條生產線,從原料配比到紗線成型,AI全程監控,連飛花檢測都用上了機器視覺,次品率比去年降了40%。」

這番技術升級的底氣,恰好呼應了7月15日廣州人工智能大會上「AI重塑紡織生產邏輯」的行業共識。作為國內較早佈局智能化改造的腈綸紗線企業,安泰紡業從2020年起就聯合高校研發紡織AI系統,如今不僅實現了腈綸條、腈綸紗生產的全流程數據化,更在有色腈綸條領域形成了獨特優勢——通過AI算法優化染料配比,可實現1600餘種潘通色號的精準復現,色牢度達到國標4級以上,這讓它成為眾多下游品牌的「色彩合伙人」。

「下游品牌的需求變化,比數據來得更直接。」李雄翻出手機裡的市場報表,「你看日播時尚,上半年淨利潤預計3500萬,主力資金持續淨流入,他們採購部經理上週跟我說,『現在消費者不愛撞衫,咱們的連衣裙要是用了你們家的竹節花式紗線,直播間轉化率能高15%』。」他說的正是安泰紡業近年來重點發力的差異化產品——依托30年腈綸加工經驗,公司開發出的圈圈紗、結子紗、彩點紗等花式紗線,憑藉「手感蓬鬆、風格獨特」的特點,已進入國內多家頭部休閒服飾品牌的供應鏈。

市場的敏銳嗅覺背後,是對行業趨勢的深層洞察。李雄坦言,年初團隊就注意到,隨著消費復甦,服裝品牌從「大規模同質化」轉向「小批量多品種」,於是迅速調整產品策略:將有色腈綸條的定制最小起訂量從500公斤降至200公斤,同時推出「72小時快速打樣」服務。「這半年,我們的花式紗線訂單量同比增長了35%,其中60%是像日播這樣的品牌客戶,他們要的就是『人無我有』的設計感。」

而支撐這一切的,除了技術,還有人才。7月19日烏魯木齊紡織專場招聘會的熱鬧場景,讓李雄想起公司的「人才梯隊計劃」。「32家企業搶1538個崗位,說明行業都在補人才短板。我們從2018年起就和江南大學紡織學院合作,在車間建了『實訓基地』,今年剛入職的5名研究生,現在就在跟著AI系統調試團隊做參數優化。」黃廠補充道,「老話說『紡織是靠手藝吃飯』,現在得靠『手藝+數據』——咱們300多名員工裡,技術研發團隊占比超20%,其中不乏在腈綸領域深耕20年的老師傅,他們帶著年輕人把經驗轉化成算法,這才是真正的『傳幫帶』。」

從1993年在張家港經開區豎起第一根紡紗錠,到如今產能超萬噸、產品覆蓋全國20多個省市,安泰紡業的32年,恰是中國紡織業從「規模驅動」向「創新驅動」轉型的縮影。當李雄和黃廠站在車間的落地窗前,看著滿載有色腈綸條的貨車駛向長三角的服裝產業園,他們知道,這家始終把「纖維」當「肌理」、把「創新」當「針線」的企業,正用一根根腈綸紗線,為紡織行業的「智慧未來」編織出更生動的圖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