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頁

安泰紡業:科技賦能30年智造突圍,以智能紗線編織紡織業新傳奇

安泰紡業:科技賦能30年智造突圍,以智能紗線編織紡織業新傳奇
李偉,市場部經理
25/07/23

七月的張家港,暑氣漸濃,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裡卻透著一股井然的忙碌——智能分揀機械臂精準抓取剛下線的有色腈綸條,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紗線強度、色牢度等20餘項檢測數據,生產部黃廠長正對著屏幕上的曲線與市場部經理李雄討論:「你看這組數據,自從上個月我們把AI工藝優化系統全面鋪開,腈綸紗的批次合格率又提升了0.8個百分點,客戶反饋的『手感一致性』好評率漲了12%。」

李雄剛從廣州參加完2025首屆中國紡織服裝人工智能大會回來,筆記本上記滿了「智能製造」「數字孿生」「柔性生產」等關鍵詞。「這次大會上,不少同行都在說『紡織業的下半場是科技競賽』,我當時就想到咱們車間那幾條剛改造完的智能生產線。」他翻出手機裡的照片,「你看這是廣州一家品牌客戶的設計稿,他們要一批『星空漸變』花式紗線,以前這種定制化訂單至少要7天打樣,現在有了AI配色系統和智能調紗模塊,3天就能出樣,上週已經簽了5000錠的訂單。」

這場「科技賦能」的轉型,對1993年成立的安泰紡業而言,是30餘年行業深耕後的必然選擇。從最初的傳統紡紗車間,到如今擁有3條智能化生產線、年產能超萬噸的腈綸製品專業製造商,安泰紡業的每一步都踩準了行業脈搏。「我們從2018年就開始佈局智能化改造,當時很多同行覺得『老紡織沒必要折騰』,但李經理帶著市場團隊跑了17個城市的客戶,回來跟我們說『現在品牌要的不只是紗線,是能快速響應潮流、穩定輸出品質的解決方案』。」黃廠長指著車間角落裡的研發實驗室,「那時候我們就下定決心,把每年營收的5%投進研發,現在實驗室裡有12項專利,其中『原液著色腈綸條』技術,比傳統染色工藝節水60%、降碳30%,去年還拿了江蘇省綠色製造示範項目。」

這樣的技術積累,讓安泰紡業在近期回暖的紡織製造市場中格外從容。根據7月11-18日的SW紡織服飾指數,紡織製造板塊上漲2.4%,跑贏大盤1.1個百分點,市場對優質製造企業的信心可見一斑。「這波上漲不是偶然。」李雄分析道,「我們跟蹤數據發現,今年上半年,兼具環保性和設計感的腈綸製品需求同比增長了15%,尤其是有色腈綸條和花式紗線,很多做輕奢家紡、戶外服飾的客戶訂單排到了三季度。」他提到上個月剛交付的一筆訂單:「浙江一家戶外品牌要做『輕量化保暖夾克』,指定用我們的高蓬鬆腈綸紗,這種紗線比普通腈綸輕20%,保暖性提升15%,就是實驗室團隊花了8個月,調整了纖維配比和紡紗張力才做出來的。」

而在產業鏈的另一端,行業對「新材料」的探索也讓安泰紡業看到了新空間。7月14日,吉林化纖集團宣佈在新材料領域取得突破,其研發的高性能纖維成功應用於海上大型風機葉片,這讓李雄和研發團隊深受啟發。「雖然我們主營的腈綸纖維和產業用高性能纖維領域不同,但『材料創新驅動應用拓展』的邏輯是相通的。」李雄透露,目前他們正在和江南大學紡織研究所合作,開發「抗菌腈綸條」,「針對母嬰家紡市場,這種紗線能抑制大腸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,抑菌率超過99%,預計年底就能量產。」

支撐這些創新的,是安泰紡業對人才的長期投入。7月19日,烏魯木齊紡織產業專場招聘會吸引了32家企業提供超千個崗位,這讓李雄想起公司的「師徒制」培養體系:「我們車間的老師傅很多是從建廠就在這兒的,現在90後、00後的技術骨幹,都是他們手把手帶出來的。像負責智能設備維護的小王,去年剛拿了張家港市『技能能手』,他帶著團隊把設備故障率降到了0.3%以下。」從1993年的20名員工,到如今200餘人的專業團隊,人才的穩定與成長,正是這家老牌紡企保持活力的秘訣。

「30年了,從第一縷腈綸紗下線,到現在服務國內外500多家品牌客戶,我們始終覺得,紡織不是簡單的『把纖維紡成紗』,而是用技術和耐心,把市場的需求、客戶的期待,一點點織進每一根紗線裡。」黃廠長望著車間裡緩緩運轉的紗錠,語氣裡帶著自豪,「就像這有色腈綸條,從原料配比到色母粒調制,再到紡紗工藝,每個環節都得較真——客戶要的『落日橙』,我們調了23次才達到那種溫暖又不刺眼的飽和度。這大概就是紡織業的浪漫吧。」

如今,安泰紡業的腈綸紗、腈綸條已出口至東南亞、歐洲等10餘個國家,而那些帶著溫度與科技的花式紗線,正成為越來越多設計師筆下的靈感載體。在紡織業向「科技、綠色、時尚」轉型的浪潮中,這家從張家港走出的企業,正以30年的堅守與創新,書寫著屬於自己的「紗線故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