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頁

安泰紡業:48色原液著色腈綸成「香饃饃」,隱形冠軍織就紡織業低碳新圖景

安泰紡業:48色原液著色腈綸成「香饃饃」,隱形冠軍織就紡織業低碳新圖景
李偉,市場部經理
25/07/06

初秋的張家港,晨曦剛漫過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,生產部黃廠就攥著一份色牢度檢測報告快步走向實驗室。報告上,淺灰紫腈綸條的耐洗色牢度赫然標註著「5級」——這是他們本月調試成功的第48種原液著色色譜,也是客戶點名要的「秋季主打色」。隔壁辦公室,市場部經理李雄正對著電腦屏幕上跳動的訂單數據皺眉:「剛接到杭州客戶的加急單,要200噸莫蘭迪色系腈綸條,下週三就得發貨。」話音未落,手機又震了起來,是珠三角的合作商:「老李,你們的環保型有色腈綸條能不能再擴產?我們的跨境電商平台上,‘零染色’標籤的針織衫賣爆了!」

這樣的忙碌,在安泰紡業早已成了常態。這家1993年紮根長三角紡織重鎮的企業,從最初的常規腈綸紗生產,到如今成為國內原液著色腈綸領域的「隱形冠軍」,正踩準了行業轉型的鼓點。近期紡織行業報告顯示,原液著色技術已被列為2025年重點發展方向,預計可減少染整環節碳排放35%,而安泰紡業正是率先完成中試產線佈局的12家頭部企業之一。

「三年前誰能想到,‘不用染色’會成客戶搶著要的賣點?」黃廠站在原液著色生產線旁,指著勻速運轉的螺桿擠出機回憶。2020年,一位長期合作的戶外服飾品牌負責人找上門,語氣帶著焦慮:「傳統染色腈綸條色牢度總在3級徘徊,客戶穿兩次就褪色;而且染整環節耗水耗電,我們的ESG報告根本沒法看。」那時國內原液著色技術剛起步,色種少、穩定性差,黃廠帶著技術團隊扎進實驗室,從色母粒配方到紡絲溫度曲線,一點點調試。「最難的是莫蘭迪色系,灰度拿捏不準就發灰發髒。我們試了100多種配方,報廢了3噸原料,終於讓‘霧粉’‘煙灰藍’這些高級色穩定量產。」如今,安泰的原液著色腈綸已覆蓋從高飽和色系到低明度莫蘭迪的48種色譜,色牢度穩定在4-5級,遠超行業平均水平。

環保優勢更是讓安泰的產品成了「香饃饃」。「傳統染色工藝每噸腈綸條要耗水200多噸,我們的原液著色技術直接在紡絲階段注入色母粒,每噸水耗降到48噸,節水76%。」黃廠拿出能耗對比表,「去年給一家上市公司供貨,他們算了筆賬:用我們的有色腈綸條,單是染整環節的水費、污水處理費就省了30%,碳排放報告還拿了A級。」這兩年,隨著「雙碳」政策收緊,越來越多客戶主動找上門,安泰的原液著色腈綸條產能從最初的3000噸/年擴到現在的1.2萬噸/年,仍供不應求。

面對「長三角珠三角占全國62%產能」的市場格局,以及中西部省份依托電費優惠吸引產能西遷的趨勢,李雄有自己的「攻守之道」。「我們守著張家港的產業集群優勢——原料供應商、物流樞紐都在50公里內,客戶上午下單,下午就能打樣。但光守不行,得用技術‘卡位’。」去年,一家中西部紡紗廠想用低價搶單,結果客戶試用後發現,安泰的腈綸條不僅色彩一致性更高(缸差控制在△E≤1.5),斷裂強度也比對方高15%。「現在他們反而成了我們的合作夥伴,用我們的原液著色腈綸條做花式紗,再賣到本地市場。」李雄笑道,「價格戰打不贏技術差,客戶要的是‘色彩準、損耗低、能合規’,這正是我們30年積累的底氣。」

從1993年建廠時的2條紗線生產線,到如今擁有6條智能化紡絲生產線、3個省級技術研發中心,安泰紡業的「犟勁」藏在細節裡:車間裡的色卡牆掛著2000多個色樣,都是這些年為客戶定制的「專屬色」;實驗室的老化測試箱裡,腈綸條正經歷-30℃到70℃的極端溫度考驗,確保戶外環境下的穩定性。「上個月有個老客戶說,10年前從我們這兒買的腈綸紗,做成的地毯到現在顏色還跟新的一樣。」李雄翻著客戶反饋表,眼裡帶著自豪,「這就是安泰的本分——把一根紗線做到極致,讓客戶放心,讓行業看見綠色紡織的可能。」

如今,站在2025年行業規劃的起點,安泰紡業已經啟動新的擴產計劃:再建2條原液著色生產線,目標是將碳排放強度再降10%,色譜擴展到60種。「等新線投產後,客戶要的‘極光紫’‘藤黃’這些特殊色,我們當天就能出樣。」黃廠望著廠區裡正在施工的新車間,語氣堅定。而李雄的手機依舊響個不停,最新一條消息來自海外客戶:「聽說你們的原液著色腈綸通過了歐盟ECO-TEX®認證?我們的秋冬系列,全用它了!」

陽光穿過車間的玻璃窗,照在一卷卷色彩鮮亮的腈綸條上,像極了這個行業正在萌發的綠色生機。30年的安泰紡業,正以一根紗線的力量,織就著紡織業低碳轉型的新圖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