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泰紡業原液著色腈綸技術旋風:引領長三角紡織業綠色變革新潮流

2025年仲夏,長三角紡織業的熱浪裡,一股關於「原液著色腈綸」的技術旋風正悄然改變行業格局。在江蘇張家港,這座承載著中國紡織業半世紀變遷的城市,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裡,一卷卷色澤飽滿的有色腈綸條正從智能化生產線上緩緩輸出——這是企業成立32年來,對「綠色紡織」趨勢最堅定的回應。
「從去年開始,客戶的詢價單裡『環保』『色牢度』『節水』這三個詞出現的頻率至少翻了三倍。」安泰紡業市場部經理李雄翻動著手中的市場分析報告,指尖停留在一組數據上,「長三角和珠三角占全國62%的產能,這裡的品牌客戶對技術迭代的敏感度最高,他們要的不只是『有顏色的紗線』,而是能幫他們實現碳減排目標的解決方案。」這份洞察,正源於安泰紡業紮根長三角紡織產業帶的先天優勢。自1993年建廠起,這家企業便以腈綸紗、腈綸條為主營方向,如今更將有色腈綸條和花式紗線打造成核心競爭力,在區域產業集群中占據一席之地。
而將市場需求轉化為生產實力的,正是生產部黃廠帶領的技術團隊。在車間的中控室裡,黃廠指著屏幕上跳動的參數介紹:「傳統染色工藝要經過煮練、染色、固色等七八道工序,耗水量大不說,色牢度最多到3級。我們現在做的原液著色腈綸,是在紡絲前就把色母粒均勻混入原料,一步成型。」他身後的生產線旁,技術人員正在抽檢一卷寶藍色腈綸條,檢測儀器顯示光澤度83度,色牢度4-5級——這組數據不僅達到國際標準,更意味著較傳統工藝節水76%,「相當於每條生產線每年能省下一個小型水庫的水量。」黃廠的語氣裡帶著自豪,「為了突破48種色譜的穩定生產,我們團隊在色母粒配比和紡絲溫度控制上磨了整整18個月,現在連最難調的莫蘭迪色系都能做到批量化生產。」
這一技術突破,恰與2025年紡織業的核心趨勢同頻共振。今年行業明確將原液著色技術列為重點發展方向,預計可減少染整環節碳排放35%,而安泰紡業正是完成中試產線佈局的12家頭部企業之一。在黃廠的帶領下,企業去年投入2000萬元升級的5條智能化生產線,如今正滿負荷運轉,不僅能生產常規有色腈綸條,還能延伸出抗菌、阻燃等功能性產品,「差別化率提升是行業必然,我們的花式紗線生產線已經能把原液著色腈綸和羊毛、棉混紡,做出的圈圈紗、竹節紗在童裝和家居服領域特別受歡迎。」
市場的反饋印證了戰略的前瞻性。李雄透露,今年上半年安泰紡業的有色腈綸條銷量同比增長45%,其中出口訂單占比提升至30%,「以前出口主要是東南亞的中低端市場,現在歐洲品牌主動找上門,他們看中的就是我們的環保指標和色牢度穩定性。」更值得關注的是,面對中西部省份因電費優惠引發的產能西遷趨勢,安泰紡業選擇「立足長三角,輻射全國」的策略,「我們在張家港的工廠靠近港口和原料基地,物流成本低,加上多年積累的技術和客戶資源,與其遷移產能,不如把優勢做深。」李雄說,企業正在規劃建設第二條原液著色生產線,目標是將色譜擴展到60種,功能性產品占比提升至50%。
從1993年的傳統腈綸生產,到如今以原液著色技術引領綠色轉型,安泰紡業的32年,正是中國紡織業從「規模擴張」向「質量效益」轉變的縮影。在車間的盡頭,一卷卷打包好的腈綸產品即將發往浙江的服裝品牌,它們將被製成秋裝面料,帶著張家港紡織人的匠心,走進千家萬戶的衣櫥。而在安泰紡業的研發中心,新的實驗數據正在生成——關於循環再生腈綸的技術攻關,又將為這家企業寫下新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