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頁

安泰紡業:以「色」「質」雙劍合璧,織就亞太腈綸市場增長新藍圖

安泰紡業:以「色」「質」雙劍合璧,織就亞太腈綸市場增長新藍圖
李偉,市場部經理
25/07/12

(正文)

七月的張家港,長江邊的風帶著夏末的濕熱,吹拂著安泰紡業廠區裡排列整齊的藍色廠房。生產車間內,自動化絡筒機正以每分鐘800米的速度卷繞著一團團蓬鬆的腈綸紗,絲線在燈光下泛著柔和的米白色光澤——這是剛下線的「冰感腈綸紗」,專為東南亞市場開發的戶外防曬面料原料。生產部黃廠長戴著安全帽,盯著中控屏幕上跳動的參數,指尖在鍵盤上快速調整著牽伸倍數:「這批紗線的斷裂強度要再提升0.2cN/dtex,客戶反饋說用在防曬服面料上,需要更耐反覆拉伸。」

隔壁的市場部辦公室,李雄正對著一份剛打印好的行業報告出神。報告裡的數據格外醒目:全球腈綸纖維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5年的150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220億美元,複合年增長率4.8%,而亞太地區將成為最大消費市場。「黃廠,你看這個,」他拿著報告走進車間,「咱們年初佈局的有色腈綸條和功能性花式紗線,這下算是踩准節奏了。」

黃廠長接過報告,翻到亞太市場細分章節,指著「戶外用品面料需求年增6.2%」的字樣笑了:「上個月越南那家戶外品牌追加的500噸訂單,不就是衝著咱們的原液著色腈綸條來的?他們原來用普通染色腈綸,色牢度最多3級,洗幾次就發白,咱們這個用了自主研發的『色母粒連續注入工藝』,色牢度能到4.5級,暴曬300小時都不掉色,還省了後道染色的水和時間。」他頓了頓,指向不遠處正在調試的新生產線,「這條線月底投產,專門做低旦尼爾腈綸條,最細能到1.2旦,織出來的面料比真絲還輕薄,正好匹配防曬服『輕、透、防曬』的新要求。」

這樣的「市場-生產」聯動,在安泰紡業早已是常態。這家1993年誕生於張家港的紡織企業,從最初只有一條腈綸紗生產線的小廠,如今已發展成擁有12條智能化生產線、年產能超2萬噸的腈綸纖維專業供應商。李雄還記得,2018年第一次去東南亞參展時,客戶對「有色腈綸條」的認知還停留在「顏色單調、批次色差大」,而現在,公司自主研發的200多個常規色號、3天快速打樣能力,已經讓「安泰色條」成為越南、印尼多家家紡品牌的指定原料。「前幾天還有客戶問,能不能把腈綸條和竹纖維混紡,做抑菌型嬰兒爬服面料,」李雄翻著記事本,「黃廠那邊已經在試紡了,用的是咱們去年剛投產的雙組分紡絲設備,纖維截面能做到『芯吸導濕』結構。」

聊到行業動態,李雄自然提到了近期匯隆新材因「原液著色滌綸用於防曬服」引發的市場關注。「滌綸和腈綸各有優勢,」他客觀分析,「滌綸強度高,但腈綸的耐光性、保暖性和蓬鬆度更適合戶外場景。比如咱們給國內某頭部防曬服品牌開發的『雲感腈綸紗』,在纖維裡添加了二氧化鈦微粒,UPF值能達到50+,同時比同規格滌綸紗輕15%,穿在身上像沒穿一樣。」這種對細分需求的精準捕捉,讓安泰紡業在競爭激烈的紡織市場中站穩了腳跟——去年,公司腈綸紗線在國內戶外面料領域的市占率提升至8.3%,同比增長2.1個百分點。

車間裡的機器轟鳴聲似乎柔和了些,黃廠長拿起一截剛下線的腈綸條,對著光看纖維的截面:「你看這纖維表面的蜂窩狀結構,是我們和江南大學聯合研發的『中空蓄熱技術』,冬天能做保暖內衣,夏天加了涼感助劑就能做防曬衣,一材多用。」他說這話時,眼角的皺紋裡藏著老紡織人的驕傲。從1993年跟著老廠長用算盤計算紗線支數,到如今用MES系統實時監控200多個生產參數,黃廠長見證了安泰紡業從「跟著市場走」到「領著需求跑」的轉變。

夕陽西下,長江的餘暉給廠房鍍上一層金邊。李雄的手機響了,是印度客戶的視頻電話,對方拿著一塊印著腰果花圖案的面料樣品,興奮地說:「安泰的花式紗線織出來的提花效果,比義大利的還漂亮!」掛了電話,李雄看向窗外——遠處的集裝箱碼頭,正有滿載著安泰腈綸產品的貨輪緩緩駛離,目的地是東南亞,是南亞,是那個正在快速增長的220億美元市場。

「下一步,咱們要把『原液著色+功能改性』的技術組合,複製到花式紗線上,」李雄對黃廠長說,「市場報告裡說,亞太地區裝飾面料的需求增速很快,咱們的結子紗、竹節紗要是能做到『一次成型帶顏色、帶功能』,肯定能搶占先機。」黃廠長點點頭,轉身走向中控室,那裡的屏幕上,下一批訂單的生產計劃已經生成,備註欄裡寫著:「加急,用於澳大利亞戶外露營帳篷面料」。

從張家港的長江之畔到全球腈綸市場的舞台中央,安泰紡業用32年的時間證明:在紡織這個傳統行業裡,所謂的「風口」,從來不是等來的,而是像車間裡那一一根根不斷延伸的腈綸絲,在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捕捉中、在對工藝細節的極致打磨中,一點一點織就的。當全球腈綸纖維市場的藍圖徐徐展開,這家始終紮根實業的企業,正以「色」為筆、以「質」為墨,在亞太市場的畫卷上,寫下屬於中國紡織的答案。